贺州陶氏源流南郊陶氏先祖陶英(849—931),山东省青州府诸城猪矢巷人,公进士出身,唐昭宗时立有战功奉旨守青州,后官累至兵部左侍郎荣封太尉。唐天佑二年(905),广西昭州一带发生乱事,朝廷拜公为征南大将军,英公领旨率八万精兵南征,前往广西昭州(今平乐县)平乱。评定乱事后定居于此(今平乐阳安陶村)。英公生六子:长道、二通、三遵、四迪、五近、六还!道居钟山、贺县等地;通居荔浦;遵居平乐后分居玉林广东香港等地;迪居修仁县、永福;还居恭城县。据老族谱载:英公之长子道,官居后唐左相知平章事。后因昭州龙平一带作乱,公奉命率兵龙平平乱镇定,留守卜居龙平(今钟山县公安镇大龙高村)。后(三房)守礼支房九世祖讳元明作诗铭石勒碑于龙平寺内为证:其一:镇定昭州谁敢当,陶英忠孝事初唐;荣封太尉君恩重,职拜将军名永扬!豪杰降来成大业,隐身不仕卜莲塘。一生尽萃无他念,且乐安居仁寿坊!其二:雄兵八万入昭州,太尉军功万古......
陶致完广西平乐陶氏始祖陶英第十一代孙,南宋度宗咸淳辛未(1271年)科进士,任刑部员外郎。南宋灭亡后,选择隐居在玉林市大平山镇正阳村。致完公告诫子孙隐居读书,不许参加元朝科举考试,不食元朝俸禄。明朝建立前,玉林的陶氏子孙都谨遵这一家规。陶致完在老家排行三十六,后代敬称其为三十六府君,系玉林陶氏一世祖。玉林陶氏一世祖陶致完是广西平乐陶氏始祖陶英第十一代孙,而陶英,则是陶渊明长子陶俨的后裔。陶致完的经历与陶渊明有几分相似。他是南宋度宗咸淳辛未(1271年)科进士,任刑部员外郎。祥兴二年(1279),南宋流亡政权在元将张弘范追袭下,走投无路,在崖山(广东江门新会南海中)的宋军全部壮烈牺牲。丞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当陶致完追来时,为时已晚。他无颜回故乡,于是沿北流江直上,选择隐居在玉林市兴业县大平山镇正阳村,如先祖陶渊明一般,躬耕田园,闲读诗书。同时告诫子孙不许参加元朝科举考试,不食元朝......
1、丹阳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陶舍自济阴从汉王,后以功封开封侯,子陶青袭爵,汉文帝时任御史大夫、丞相,参与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裔孙陶睢,于元鼎五年(前112年)以酹金失侯。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始诏复家。陶青9世孙陶敦,京县(今河南荥阳市东南)人,于汉安帝永初四年(110年)被征召,后为少府。顺帝即位,陶敦以翊戴功为司空。一年后以卷入党争而免官。陶敦为避祸举族南迁至丹阳,卒葬当涂县东。从此陶氏宗族居于吴,晋时盛于丹阳。又据陶翊《本起录》:陶弘景13世祖陶超,汉末渡江,始居丹阳。《当涂县志》云:汉征君陶超墓在小朝山边。陶弘景8世祖陶基,吴时为交州刺史,子陶璜,于晋时仍为交州牧,开发越南中、北部起了巨大作用,璜封宛陵侯。子威、淑。威子绥,四世五牧交州达80年,恩威并孚。后柳宗元有铭曰:“汉光中兴,马援雄绝域之志;晋武一统,陶璜布殊俗之恩。恩随德成,功与时并。”陶谦为陶基从父,《后汉书......
...
...
...
2023-10-16
汉末时期各地战乱纷繁,能庇佑一方者大多会获得百姓们的敬重,谁也不愿在乱世中挣扎。本篇就来聊聊汉末时期的陶姓人物们。梳理了《三国志》、《后汉书》、《晋书》中提及的陶姓人物们,列个名单:陶谦、陶商、陶应、陶升、陶基、陶璜huáng、陶濬jùn、陶抗、陶融、陶威、陶淑、陶丹、陶侃kǎn。其中陶谦、陶璜、陶侃都是较为知名的人物,他们在仕途上都取得了不少成绩,尤其是陶谦晚年的事迹为后人熟知。至于陶丘姓的两位陶丘洪、陶丘一就不捎上了。“陶谦字恭祖,丹杨人”——《三国志·陶谦传》【陶谦,人们常常记得徐州被曹操连下十余城之事,田楷、刘备领兵支援,只是陶谦并没有三让徐州,在他逝世后糜竺才迎刘备入徐州。陶谦上表朝廷请求任命刘备为豫州刺史,让刘备屯守的小沛也是属于豫州,甚至不是徐州之地。而陶谦能在乱世坐稳徐州牧也能体现其才干。】“谦二子:商、应,皆不仕”——《三国志·陶谦传》注解【陶商、陶应,这两位都是陶谦之子......
二十六史简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新元史、清史稿。明朝时,《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年间,《明史》行世,与“二十一史”合称“二十二史。”此后把《旧唐书》并入其中,合称“二十三史”。又把已经散佚的《旧五代史》主要依据《永乐大典》辑录整理成书,经乾隆皇帝钦定,与“二十三史”合称“二十四史”,成为过去传统史学领域中的“正史”。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柯劭忞撰修了《新元史》。1921年,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下令把它纳入“正史”,这就形成了人们通......
本文的湘黔边区,包括以湖南省怀化地区为中心,贵州省黔东南州及邵阳的部分地区。汉代,该地称为武陵郡。三国以后称武陵地域为五溪地区。历史上为苗瑶、壮侗族群聚居之地。唐末五代,有飞山(今湖南靖州境)蛮酋长杨再思,以其族姓散掌各峒。唐宋时期,汉族开始大量入居湘西南地区。明初,江南汉族官兵始进入湘黔驿道、黔楚边界的卫所驻扎。根据史书、族谱的记载,湘黔边区的陶姓,是明初从江南迁来的卫所屯军的后代。下面将湘黔边区各支陶姓的来源、支系、分迁、繁衍等情况作一综述。△楚黔边境府卫分布图(1413年)一、靖州龙井庵陶姓2013年,靖州陶姓有645人,有靖州龙井庵支、靖州打油街支、靖州三锹支等。靖州龙井庵《陶氏族谱》(清乾隆三十五年)载:始祖陶权,旧名陶保,原籍江南凤阳府定远县二十四都昌义乡陶家坝人氏,明洪武二年,实授明州卫百户。二世陶仁,洪武二十六年,改除广西桂林卫中所百户。二十七年(1394年),复改除湖广靖......
太始祖—唐尧尧(约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号放勋,古唐国人(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中国上古时期方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今山西太原),号为陶唐氏。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东汉末年群雄—陶谦陶谦(132年-194年),字恭祖。丹阳郡(治今安徽宣城)人。汉末群雄之一。最初为诸生,在州郡任职,被举茂才,历任舒、卢二县令、幽州刺史、议郎,性格刚直,有大志。后随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对抗北宫伯玉,任扬武校尉,之后又随张温征韩遂、边章,中平五年(188年),徐州黄巾起,陶谦被朝廷任为徐州刺史,击破徐州黄巾,并推行屯田,恢复生产。尔后听从王朗、赵昱建议遣使进京朝贡,获拜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晚年因战事上为曹操大败,徐州大半几乎遭兵祸所害,以致过度忧劳而......
走近非遗以画过年——无锡陶氏纸马展,纸马自唐代以来,伴随着宗教民俗而广泛流布,是一种集宗教、艺术、民俗于一体的民俗版...
陶村至今保存完整的《陶氏宗谱》,守拙园,在距黟县县城6公里,陶村为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次子陶俟之后裔陶庚四迁居地。...
我们,湖南陶氏,我们是谁?我们,湖南陶氏。是一个有着很多故事的族群。据传,我们的得姓始祖,是黄帝...
江西新建昌邑陶皖江寻族人,皖江寻亲一:述诚(派名英仁)子贤 贤子肇焕 肇焕子其掌(迁望江县华阳镇)其掌字示...
...
...
...
...
陶渊明与酒东晋的陶渊明,他的诗中有酒,他的酒中有诗。他的诗篇,与他的饮酒生活,同样有名气,为后世歌之颂之。他虽然官运不亨通,只作过几天彭泽令,便赋“归去来兮”,但当官和饮酒的关系却那么密切:其时衙门有公田,可供酿酒。他下令悉种粳以为酒料,连吃饭的大事都忘记了。还是他夫人力争,才分出一半公田种稻。弃官就无禄,喝酒就成了大问题。然而回到四壁萧然的家,最初使他感到欣喜的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但以后的日子如何,就不管了。桃花源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桃花源位于湖南省桃源县境内,背倚雪峰山脉,面临八百里洞庭湖,要居武陵源、岳阳楼、南岳衡山等风景名胜区之中枢。桃花源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益。千百年......
陶成墓文保护碑忠烈祠碑兴业县大平山镇正阳村是陶氏进入玉林的最早村庄,距玉林城区十五公里。村前是一片平坦肥沃、盛产作物的良田,村后有连绵不断、四季郁葱的后山作屏障,村前有清澈的雅桥江水流过,左边是玉石一级公路,右边有黎湛铁路,交通十分便利。南宋末年(1279年),原籍广西平乐的南宋刑部员外郎陶致完择居鬱林州阳护里,为玉林陶氏家族始祖,至今历经738年,血脉延续三十几代,后裔分布于广西、广东、香港、浙江,人口约四万。正阳村是玉林陶氏家族发祥地。...
龙道村位于贺州市钟山县回龙镇目前村寨常住人口有1260人(截至2013.10.30)初建于元朝中叶受广府文化、岭南文化、中原文化、教育文化和农耕稻作文化的影响较为深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建筑群、石刻对联和代表浓郁教育文化的书院是现今保存下来的最能反映古老文化的物质载体龙道村古建筑群龙道村古民居的建筑风格属于变异干栏式建筑,中原汉民族与南越土著民族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封闭、密集。它家家相连相通,户户石库门雕刻对联和八卦图。村中炮楼耸立,门楼众多,巷道复杂,是一座防御与人文于一体,体现清道光、咸丰时期广西乡村社会动荡与人文现象的村落;同时民居族系分明,贫富有别,也是一座典型的氏族文化与阶级划分活标本。古建筑局部古建筑街道风貌建筑群前砌护村石墙,各道门口有闸门,各巷道设有门楼和多重防护门,巷道复杂,炮楼林立,户户相连相通,防御功能十分良好。村中所办红、白喜事,无论二十桌、三十桌,只......
咸川陶氏宗祠坐落在芜湖县六郎镇强湾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虽几经摧残损坏,又多次修善重建,终重现恢弘气势。陶氏宗祠传承了古宗祠的徽派建筑风韵,整体给人古朴、典雅、肃静、庄严之感。一堵“照壁墙”,面对着宗祠大门,寓意日月光华,堂壁生辉,人兴财旺,寄于着陶氏族人的美好祈愿。宗祠是三进式的,入眼的即是高大而雄伟的墙门,门上“陶氏宗祠”四字遒劲有力,飞檐翘角气势轩昂。大门宽阔厚实,还绘制了门神,魁梧威猛;进门便是天井院,灯笼高悬,青砖铺地,采用传统式中轴对称布局方式。这是二进忠义堂,供议事所用。一副对联:承先祖宏志,创后世蓝图,蕴含了咸川陶氏族人质朴而强悍的精神力量。堂中设条案、仿古族长椅,仿古桌凳,摆放方式很是讲究。看每张椅子后面还有标志呢!最后一进是思孝堂,上下两层楼,里面供奉着祖先牌位。族人一般在春冬两季进行祭祀。此堂很特别噢,正面墙全是木制的。这一进两边还设了小门,这个是有说法的,凡族人中有......
...
...
...
...
暨阳塍墅陶氏宗谱 [3卷]
资江陶氏族谱 [3卷,首5卷,艺文14卷]
资江陶氏族谱 [3卷,首5卷,艺文14卷]
資江陶氏七續族譜
资江陶氏族谱 [3卷,首5卷,艺文14卷]
资江陶氏族谱 [3卷,首5卷,艺文14卷]
资江陶氏族谱 [3卷,首5卷,艺文14卷]
资江陶氏族谱 [3卷,首5卷,艺文14卷]
资江陶氏族谱 [3卷,首5卷,艺文14卷]
资江陶氏族谱 [3卷,首5卷,艺文1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