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存在禄口街道的《陶氏宗谱》则为世人了解陶氏后裔传衍真实情况提供了有力佐证。
尚陶村有“宗”又有“谱”
已知存有《陶氏宗谱》的陶氏后裔有二处,其一为群力社区的原昝巷村;其二为尚洪社区的尚陶村,分别在陶运锋、陶太能家中。前者保存的《陶氏家谱》编纂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1),原本一套四册,当时印制了四套,现仅存一册残本,余则在“文化大革命”中散佚(yì)殆尽。后者保存的是《陶氏宗谱》比较完整,系第三次修纂于光绪岁次(1905)乙巳年仲冬月,由五柳堂重刊,一套计有十六册。尚陶村保存的陶氏宗谱既有“宗”又有“谱”,死人上“宗”,活人上“谱”。
所谓“宗”是用大幅白色绸布拼接而成的织品,长约15 米,宽约10米;原有双层,外层衬布是起保护作用的普通布帛,内层白绸布用笔墨录有陶氏历代传衍详情。“宗”顶端横书“浔阳陶氏光远宗派之图”,正中上端方框内书“始祖”二字,下则画一外框为曲边长方形装饰性牌位图案,内框竖书“始祖妣(bǐ 已故母亲)应友公”及“朱、王孺人”。其下则是陶氏历代传衍名录。“宗”两侧书有一副七字联语:“百梅春灿流芳远,五柳风高著德长”。“浔阳陶氏”、“五柳”等语词显示,与老祖宗陶渊明挂靠明确(陶渊明宅前栽有5 棵柳树,著文自号“五柳先生”)。每年祭拜,在“宗”上部横穿一根长竹竿,两端系上绳子挂在相当于二层楼高的树端,犹如放电影的“长银幕”(非宽银幕)。按该“宗”所示,“始祖”应友公(即陶应友)为尚陶村陶氏宗族中第46 代,而该村现今陶氏族人多为第73 代。该“宗”前后历传已400 余年,而绸布质地却依然生鲜光泽,字迹图案清晰。听族人介绍,该“宗”系古代老祖宗特地派人到苏州巨金购得优质绸布制作而成。
“宗”幸存颇具神秘色彩
可惜原本双层的“宗”现今只剩下了单层。令人注意的是尚陶村村长陶太祥(48 岁)、村民陶运锋(59 岁)、陶运祖(47 岁)等介绍,该“宗”几经劫难才得以幸存,其经历颇具神秘色彩。
清代咸丰(1850 年)后,太平军战事四起,动摇了清封建统治根基。在天京(即南京)战乱中保存在尚陶村的“宗”也被当成了战利品,辗转到了太平军天京府库,不久又转到了官方染坊,准备染色后另作别用。正巧被当时在染坊做工的一名尚陶村陶氏后裔无意中发现。好险!老祖宗的传家宝物差点被丢进染缸,毁于一旦!他义不容辞用自己做工积攒的几两银子,偷偷将“宗”买下,又悄悄将其送回了尚陶村老家藏匿起来。
至20 世纪60 年代,“文化大革命”狼烟又差一点让“宗”遭遇灭顶之灾。当时尚洪大队响应号召,组织宣传队,演出节目没有幕布,有人即动起了“宗”的脑筋:何不废物利用!“宗”又大又厚实,横过来钉上“鼻子”,穿上绳子当农村小舞台的幕布最理想不过了。不过“宗”上花里胡梢,全是“四旧”字画,不能用,于是又想到了染色。一位陶氏后人很有心机,他灵机一动,提议不如将“宗”双层拆开,用没有字画的衬布做幕布,也不用染色了。有了幕布,又省了钱,两全齐美。于是,双层的“宗”很快被拆成了单层,衬布被用作布幕,而绸制的“宗”却被人偷偷收进了草堆,神不知鬼不觉,又躲过了一劫。
80 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村里逐渐恢复了祭祖活动,宗谱又重新亮相。“宗”、“谱”分两处各由专人保管,保存“宗”也有了专用木箱。陶氏族人规定:除祭拜(正月初十)和晒谱之日(六月初六),平时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得接触“宗”、“谱”。
载文凸现陶渊明其人
《陶氏宗谱》写明按辈用字有五言四句,共20 个字,即“德性承先绪,才华奕世芳,人文增蔚起,勋业赞贤良”。尚陶村的三修本《陶氏宗谱》卷首载有历代名士著文多篇,内容凸现陶渊明其人其事。乾隆十一年(1747)李飞熊的《靖节先生像赞》中写道:
“……传先生之芳名兮,慕先生之品题。自彭泽之归来兮,操劲节以自持。爱潇洒之不群兮,飞羽觞(shāng)而赋诗;抚松菊之遗泽兮,犹委发以多枝;挹(yì)五柳之清芳兮,树风声如昔时……”
【注:靖节先生,即陶渊明名号。大意:传扬先生的大名啊,敬慕先生的作品。(你)从彭泽辞官归乡,始终坚守不媚权贵的节操,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情绪。(你)举止大方,不受世俗拘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只是自由自在举杯痛饮,吟句赋诗,品格像松菊一样清幽高洁。(你)高雅的品格积淀影响深远,使后人享用不尽。(你宅边)那五棵柳树依然那么清香可掬,像你的人品随风散发,传送得很远很远……】
明代名士李梦阳写了《靖节公田墓基址碑记》,介绍了陶渊明身后墓基所在地址、方位、占地环境及画图造册详情,文中写道:
“陶渊明公墓德化县,面阳光地。山下有塘,塘前荒地平而方丈,长二丈五尺,阔四丈,瓦砾积焉,树坊处也……”
在《陶氏宗谱序》一文中,更是直叙陶渊明生前不媚权贵、不随世俗的高风亮节:
“……传及渊明公,博学善人,高尚其志,自谓义里上人。当时晋帝慕贤诏为彭泽令,仍不为五斗米折腰,即日解授,赋归去来辞,退居柴桑栗里,引壶觞以潇洒,抚松菊而盘桓。”
【大意:到了陶渊明先生,他学问渊博、待人和善、品格高尚,自称是著文说理的高手。东晋时皇帝仰慕他的贤才,下诏让他当了(江西)彭泽县令,可他仍坚守高尚的节操,不愿为每月享用五斗米的官俸而向权贵们低三下四,折腰献媚,立即辞去了官职,写了《归去来辞》这篇赋,来到柴桑(江西九江)栗里山间过起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或者拿起酒壶无拘无束地喝喝老酒,或者徘徊在山间小径扶松赏菊,寄托孤高的情操。】
在五柳堂重刊《陶氏宗谱》的序文中,更为明确地写着:
“陶氏发源于九江,居于上邑,久为金陵钜族……”
【注:居,寄居。上邑,指江宁。钜族,即大家族。】
在三修《陶氏宗谱》序文中,除了写道
“逮至晋世长沙,起于桑柴静节,兴于栗里山中,宰梁启景”交待陶氏居处及历世兴替”,
还写了对陶渊明的敬慕缅怀之情,
“每过五柳祠前,恒涤驰里,抚今追昔,其徘徊不去于心者,益不自今日始矣……”
【大意:我每次经过五柳祠前,总是恭敬地洗手慢行,人亡物在,眼前的景物,勾起我回想陶渊明生前为人种种,心中波澜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不是今天才这样……】
昝(zǎn)巷残本对陶裔有后叙
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陶渊明后代“大理公”来南京做官,后代就在江宁禄口一带定居下来。禄口原本山青水秀,田园山丘,与世外隔绝,与陶渊明隐居有几分相合。
《陶氏宗谱》记载,这支陶渊明后裔在禄口繁衍生息,家族规模越来越大,清末这套家谱在编纂时,已为“江宁郡城外巨族”,有几千人之多。陶吴(这个地方命名正是因居民中陶氏众多)等地的陶姓,包括铜山境内的尚洪村等,很多也是来自禄口昝巷村。明代万历年间,陶氏后代在禄口昝巷村的西南面修建了规模较大的陶氏宗祠,后遭战火而毁。清末咸丰年间,族人又集资建造了一个占地10 亩的祠堂,号称“九十九间半”。解放后,曾作过昝巷小学校舍,中间大厅用作镇粮管所粮仓。“文化大革命”期间,该祠被拆毁,小学移址另建。
现存的《陶氏家谱》残本,大致勾勒出一个外来移民家族在禄口筚(bì)路蓝缕、繁衍生息的过程。谱中还明确记录清代陶家人出资捐建江宁河定桥的经过和秉承先祖踏实本分的处事准则。比如“大理公”的第28 代孙陶基五,是非常成功的裘皮商,曾是上海著名大中华橡胶厂的股东。而同时期另一后人陶然则曾是台湾经营海轮运输的财阀。
现今江宁境内的陶渊明后代,大多是大理公的27~30 代孙,分别是“永”、“基”、“崇”、“象”字辈,人丁兴旺。据20 世纪80 年代统计,陶姓是当时江宁县的第八大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